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陷阱,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陷阱:
非法职业中介陷阱:
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黑中介”是常见的求职陷阱之一。求职者应选择具有正规资质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平台,并签订正式服务协议,避免轻信中介机构的口头承诺。
入职前先交钱陷阱:
用人单位或服务机构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劳动者财物,如押金、保证金、服装费、资料费等。求职者应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求职“内推”陷阱:
收费“内推”、保offer等多属虚假宣传,求职者应通过正规渠道求职,避免抱着“走捷径”、“靠关系”等心态轻信骗子的话术。
招聘“套路贷”陷阱:
企业在求职过程中以各种理由要求租用、购买各类工作设备或交钱、贷款才能安排岗位的,求职者应果断拒绝,以免上当受骗。
入职捆绑付费培训陷阱:
一些单位要求应聘大学生先培训后上岗,培训费往往需要大学生自己掏腰包,但很多大学生在付完培训费后连培训班都没有上到,再联系单位已经联系不到了。
虚假奖学金、兼职招聘陷阱:
骗子声称某社团或机构提供高额奖学金或兼职机会,但需要先交纳一定的费用。正规的奖学金申请一般不会要求提前支付费用,学生应提高警惕,核实信息来源。
网络购物和二手交易陷阱:
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校园内流行的二手交易平台发布虚假商品,一旦交易成功后便消失无踪。学生应选择信誉较高的平台,尽量面交并查看商品的真实性。
网络社交陷阱:
一些冒充校友、学长的陌生人在社交应用上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他们参与不明投资或金钱转账。学生应保持一定的社交警觉,绝不轻信陌生人的要求。
出租、出借、出售“两卡”类陷阱:
骗子会发布高价租用、购买广告,引诱大学生将自己的“两卡”租售,甚至会将大学生发展成为“卡农”,不断发展下线来帮助收集更多“两卡”。
“跑分洗钱”类陷阱:
骗子发布“帮忙转账、取现就能按比例获得报酬”的高薪兼职广告,诱骗大学生利用自己的银行账户转移资金,洗白赃款。
架设虚拟拨号设备类陷阱:
境外诈骗分子通过架设虚拟拨号设备(如GOIP或VOIP)远程操控国内电话,提高诈骗成功率。这类行为可能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传销骗人陷阱:
一些不法分子以招聘销售人员的名义进行传销活动,要求应聘者先交钱或培训,然后以各种理由要求其发展下线。这类行为涉嫌传销和诈骗。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提高警惕,增强法律意识,避免陷入上述陷阱。同时,也可以通过学校、政府相关部门或正规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获取就业信息,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