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餐厅的成本控制标准因地区和学校类型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直接成本
中小学食堂:
原辅材料成本(即直接成本)原则上不得低于伙食费标准的70%。
高校食堂:
学生食堂直接成本占比应不低于食堂营业收入的60%。
间接成本
包括人员经费、生产经营消耗的能源成本、低耗购置费、维修保养费、卫生劳保费和其他费用。
利润控制
学校食堂应以服务师生为宗旨,坚持“公益性、非营利性”原则,历年累计结余控制在年度收入的5%以内。
不同层次的学生食堂利润率应有所区别,例如村级以下学校毛利率为零,乡(镇)级学生食堂毛利率应控制在5%以内纯利润为零,县(区)级学生食堂毛利率应控制在10%。
成本构成
食材成本:通常占比不低于60%。
人工成本:包括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支出、社会保险等。
低值易耗品成本:包括日常用具、劳保用品、清洁用品等,金额较大的要按月分摊计入食堂成本。
其他要求
食堂饭菜价格应明显低于校外同类餐饮价格,确保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
建议
制定详细成本核算标准:学校应根据当地政策和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成本核算标准,确保成本控制的透明性和合理性。
加强成本监控:通过定期审计和成本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成本控制中的问题,确保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提高运营效率:通过优化采购渠道、提高员工效率、减少浪费等措施,降低食堂运营成本,提高食堂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这些标准和要求有助于学校食堂在保障食品安全和营养的同时,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