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经常考的知识点包括:
文章主旨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重点词语
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
置: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放在;即使)
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
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传播)
是:所在皆是也(这样)
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往)
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任,就职)
句子理解
苏轼借“可乎”明示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决心。
苏轼实地考察,深夜乘小舟至绝壁下,看到大石侧立千尺,用比喻手法写出石头形态的句子是:“如猛兽负穴,如巨象行舟”。
苏轼刚要回去,听到有大声从水上发出,一句写出了声音的特点:“而闻者彰”。
启示与态度
从苏轼的《石钟山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文学常识
《石钟山记》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苏轼的任职经历、石钟山的地理位置等。
这些考点涵盖了文章的主旨、重点词语、句子理解、启示与态度以及文学常识等方面,是高考语文中经常考察的内容。建议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要掌握这些知识点,还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