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国王学院(KCL):

KCL近年来人气急剧上升,部分原因是其QS排名较高,以及其位于伦敦的地理优势。尽管该校在某些专业上对中国学生并不十分适合,但通过炒作,它在国内留学生中建立了很高的声望。

华威大学:

华威大学以其市场营销能力著称,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告投放,提升品牌知名度,吸引中国学生申请。该校学费昂贵,部分原因是其高昂的营销推广费用。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在生源、地理位置、就业、校友等方面表现强劲,通过合并其他学校扩大了规模。尽管浙江大学实力强劲,但当地人有时对其有“铁不成钢”的感觉,可能也反映出一定程度的过度炒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

通过“超短裙招生政策”,即分开或集中招生冷门专业,提升投档线和录取分数线。这种策略虽然能提升本部录取分数线,但也可能对其他校区招生质量产生影响。

华中科技大学:

以前的华中理工大学只不过很普通的一所理工科大学,现在通过扩大规模,与知名大学竞争。该校号称底端工程师的摇篮,实际上除了几个专业尚可,其他全是依靠规模。

吉林大学:

通过合并策略成为大型综合性大学,规模庞大。该校在同一个省份的同一个专业,时常会出现录取学生分数相差50多分的情况。

中国科学院大学:

以新C9自居,实际上就一全国连锁大型科研机构,离university还有距离。

武汉大学:

沧桑自大,改校史,黑华科,天天意淫已经超过南京大学。

西湖大学:

号称五年比肩清华北大,施一公拉人头搞经费很有一套。

这些大学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从而在学生和家长中提高了知名度和吸引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炒作并不一定意味着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这些大学在各自的优势领域仍然具有很高的竞争力。学生在选择大学时,应综合考虑学校的综合实力、专业特色以及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